國家管網集團改革三年行動全面收官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,著力創新體制機制,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,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、主動性、創造性,激發各類要素活力。
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,國家管網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“四個革命、一個合作”能源安全新戰略,堅持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與集團公司組建開局任務結合起來,蹄疾步穩推進重組整合,著力釋放改革紅利,厚植高質量發展和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根基,在改革“大考”中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。
更務實 重建工作體系,系統謀劃縱深推進公司改革三年行動
三年來,國家管網集團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全面深化改革辦公室,認真落實“第一議題”制度,明確了“兩個一以貫之”“做大一張網布局、做實一中心理念、做強一公司體系”的改革思路,先后召開20余次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,研究部署重大改革議題和重要舉措,將公司改革重點細化分解成6個方面40項改革任務、108項改革議題,出臺了集團直屬企業改革試點、深化三項制度改革、財務垂直管理、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等20余個專項改革方案,整體謀劃改革“路線圖”“施工圖”,有效發揮了集團黨組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實的領導作用。錨定改革實效,探索形成了以“一本賬、一清單、兩張表、三檢查”為核心的改革工作推進機制,推動改革目標任務完成落地,為改革三年行動高質量收官提供了重要支撐和堅實保障。
各所屬企業加強領導,完善推進機制,制定任務清單,結合實際推出了375項改革任務、801項改革議題。按照“先基層后部門、先員工后干部、先改革先受益”的原則,讓改革者享受到改革紅利,讓基層看得見措施和變化、感受到幸福感和獲得感。
更清晰 重塑組織形態,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
三年來,國家管網集團通過“四個優化”,破除管理體制機制障礙,激發發展活力,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
——以董事會建設為重要突破口,優化完善法人治理體系,讓企業治理更規范。結合國家管網集團“股東多、非國資系統股東多、股權董事多”實際,持續規范集團董事會建設,為股權多元化企業完善治理機制提供了“管網方案”;制定3類重大事項決策清單,上線運行“三重一大”決策監管系統。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庫,集團所屬28家子企業“董事會應建盡建”和“外部董事占多數”完成率均達到100%,12家重要子企業制修訂92項制度落實董事會職權。2022年,北京管道公司榮獲國務院國資委基層治理示范企業。
——以“區域化市場化專業化共享化”為核心,優化完善組織結構體系,讓企業組織更高效。試點成立山東省公司、廣東運維中心,推行“運維中心—作業區”兩級管理模式,用工效率同比提高5%以上;將華北和華東公司轉型為區域市場經營開發中心,對新氣管道公司進行了業務重組,成立了研究總院、工程質量監督檢驗公司,實行專業化管理;對集團財務、數字化隊伍實行集中統一垂直管理,成立共享運營公司、智網數科公司;對總部職能部門進行了優化調整,新組建市場部、數字化部,全面推行大部制、無邊界管理。一系列“組合拳”,企業主責主業更加突出、業務結構更加明晰、核心能力更加強化。
——以現代管理理念為基礎,優化完善規章制度體系,讓企業運行更穩健。明確“管理制度化、制度產品化、產品平臺化、平臺數字化”的思路,發布專項制度建設規劃,優化制度體系架構,圍繞業務流程建立了“1+23+N”的制度體系,在保證制度對業務全覆蓋的同時保持相對精簡的體系架構;強化制度執行與改進,集團層面共制定印發各類制度240余項。強化集團公司風險評估與監測預警體系,不斷提升抗風險能力,全面守住了重大風險底線。
——以世界一流企業為標桿,優化完善對標管理體系,讓企業管理更聚焦。對標國際一流管輸企業,聚焦企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11個重點領域35項重點任務,圍繞盈利能力、競爭能力、可持續能力三個評價維度15項具體對標指標,制訂了94條提升措施、80項提升成果要求。國務院國資委分別授予西部管道公司、“中緬油氣管道數字化恢復系統”為標桿企業和標桿項目。
更高效 重構發展布局,著力推動油氣管網布局和結構調整
三年來,國家管網集團不斷加強對我國油氣管網布局的整體統籌,著力推動油氣管網基礎設施向各類市場主體公開公平、誠信透明開放,在建設現代能源市場體系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等方面更好地發揮管網支撐作用。
——提速構建“全國一張網”。國家管網集團堅持“全國一盤棋”,高質量編制實施全國油氣管網“十四五”規劃,規劃新建管道2.5萬公里以上,比“十三五”翻一番;優化管網里程超過1萬公里,從根本上解決管道重復建設問題。完成了昆侖能源管道資產重組交易,2021年3月底正式接管運營北京管道公司和大連LNG公司,實現33條支線和湖南省天然氣公司股權納入公司。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,中俄東線長嶺-永清、安平-泰興段建成投產,西氣東輸四線、西氣東輸三線中段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,“全國一張網”骨架更加穩固;從零開始,科學制定集團公司“十四五”發展規劃,牽頭組織制定國家油氣管網中長期發展規劃。積極推動省級管網以市場化方式融入國家管網,完成了與湖南等省份的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和浙江省網等公司組建,全國組網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正穩步推進。截至2022年底,國家管網集團一次管輸能力超3000億立方米,比重組前提高近30%。
——加快實現油氣管網公平開放。完善落實公平開放、管容分配和客戶服務機制,上線運行國家管網開放服務及交易平臺,為上下游1200余家合作伙伴落實1516項天然氣托運申請,實現儲氣庫庫容交易“零突破”、原油市場開發“第一單”,實際提供服務的托運商數量由成立之初的5家增加至近100家,服務受理時間由15天大幅縮短至5.8天,客戶滿意度達97.1分,較好發揮了“X+1+X”油氣市場體系中“1”的作用。
——科研創新邁出關鍵步伐。零起步組建了研究總院和工程技術創新公司,成立了高層次專家技術委員會,建立協同攻關、“揭榜掛帥”“閘門式”管理等機制,大力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。加速科技成果轉化,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應用,長輸油氣管道檢測機器人成功亮相國家“十三五”科技創新成就展,30MW級燃驅壓縮機組填補國內空白,初步發揮了我國油氣管輸產業鏈供應鏈“鏈長”作用。2020至2022年研發投入資金年均增長近30%。
更靈活 重樹激勵機制,不斷深化三項制度改革
三年來,國家管網集團通過狠抓三項制度改革,以更大力度更深層次推進管理人員能上能下、員工能進能出、收入能增能減,推動反應靈敏、運行高效、充滿活力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加快形成。
——讓干部能上能下。做實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,細化評價顆粒度,搭建了150余項指標庫,“一企一策”確定個性化目標,激勵企業主動“摸高”。明確“非優必競(調)”等5種退出途徑,亮明標準、嚴格執行。完成了集團兩級關崗人員的崗位聘任協議和經營業績合同簽訂工作,實現了副總監級以上人員全覆蓋;集團管理人員退出比例逐漸提高。
——讓員工能進能出。扎實推進市場化用工機制,嚴格市場化招聘體系,新增人員100%實施公開招聘,多渠道引進“高精尖缺”高層次人才;創新一體化職級體系,建立“管理、專業、技術、技能”四個職位序列;深化全員績效考核體系,推動員工由傳統的“身份管理”向市場化的“崗位管理”轉變,完善內部人才交流平臺,盤活存量,逐步實現冗員顯性化;實行全員績效考核,剛性退出。
——讓收入能增能減。持續深化薪酬分配機制改革,建立與效益、效率和安全指標掛鉤的工資總額決定機制,強化管理人員業績考核與績效獎金掛鉤兌現。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近10%,居央企前列。以經營業績為核心,區分經營類企業和非經營類企業,工資總額與效益效率效果指標掛鉤。以價值貢獻為導向,形成“以崗定薪、易崗易薪、按績付酬”的員工薪酬分配體系,合理拉開收入分配差距。以精準激勵為手段,拉大同級別崗位收入差距,加大薪酬分配向一線傾斜力度。
更強勁 重固思想根基,在深化改革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
三年來,國家管網集團全面落實“兩個一以貫之”,將黨的領導貫穿改革發展工作始終,紅色基因底色更鮮明,紅色引擎作用更強勁。
——推進“大黨建”體系建設。創新將黨建考評與生產經營績效考評結果相乘掛鉤,2022年開展了首次企業年度黨建工作責任制考核并強制分檔。深化“學思踐悟驗”黨建工作五步法,持續構建“大黨建”工作格局,制定了《國家管網集團黨組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實施意見》等。
——優化完善“大監督”體系。著力搭建“全員參與、全程控制、全面覆蓋、全網互聯”的“四全合一”大監督體系,健全落實容錯糾錯機制,制定了國家管網集團盡職合規免責事項清單,緊盯“三新一高”,推動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,業務監督、職能監督、專業監督“三道防線”監督格局日益清晰。
——以數字化轉型一體構建“四大體系”。遵循戰略引領、價值創造、支撐保障的“作戰邏輯”,整合“建、運、維、研”四大業務以及財務、人力資源、供應鏈等管理服務要素,堅持流程、制度、數據、IT一體推進,依托流程變革構建“大業務”體系,建立11個業務域的445個流程,同步制定331個“大黨建”融入點、嵌入625個“大監督”控制點,將“大業務、大黨建、大監督”根植于數字化底座,通過數字化讓國家管網與眾不同。
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向著世界一流目標,管網人將繼續自強不息、自我革新,乘勢而上開展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,敢啃“硬骨頭”、勇蹚“深水區”,全力以赴將改革進行到底,為更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貢獻管網力量。
- 上一篇:“黔北管網‘渝氣入黔’進黔北項目”獲創新創意獎 [2023-02-22]
- 下一篇:渤海灣首個千億方大氣田I期工程最大組塊封頂 [2023-02-20]